成人一二三区_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_色婷婷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午夜视频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委員會無障礙瀏覽

中共遼寧省委辦公廳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的意見 (2025年7月22日)

時間:2025年08月01日

來源:北國網 遼寧日報

|

Aa

字號: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的決策部署,加快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結合遼寧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取消預算基數,完善預算分配方式

  (一)全面清理規范財政支出政策。各地區、各部門(單位)按照“誰制定誰負責”原則,全面梳理存量財政支出政策,綜合設立依據、支持內容、實施期限等因素,分類作出延續、整合、退出、宣布失效等優化調整。項目支出政策執行期限原則上不超過3年,執行期滿3年確需延長的,要結合財政承受能力,重新評估論證。未定執行期限的要逐項明確。嚴禁出臺不設支出上限和執行期限的“敞口”政策。

  (二)統一分配預算資金。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納入預算,將所有預算資金納入財政部門統一分配,執行統一的預算管理制度。部門(單位)各類收入依法編入預算,未納入預算的收入不得安排支出。從編制2026年預算起,全面取消預算安排和資金分配基數,每年以零為基點編制預算,財政部門根據黨委和政府的安排部署等,強化分配統籌,逐項審核支出預算,嚴控代編預算,未細化的項目原則上不予安排支出預算。

  (三)實行分級分類保障。落實“一級政府一級預算”,依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分級分類保障。基本支出實行定員定額管理,據實保障;項目支出按照“先有項目后有預算”原則,區分項目類別,分類保障。除黨中央、國務院統一要求以及共同事權地方應負擔部分外,上級不得要求下級安排配套資金,變相增加下級支出責任或向下級轉嫁支出責任;擬出臺涉及增加下級支出的政策,應事前征求下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意見。

  (四)嚴格預算保障順序。每年預算編制前,財政部門全面梳理本級資金來源和政策支出需求,測算可用財力規模并提出預算控制建議,經本級政府同意后,作為預算支出編制的總限額。堅持量入為出原則,預算原則上按照“三保”支出、政府債務還本付息等剛性支出、黨委和政府重點任務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的保障順序安排。

  二、加大統籌力度,增強預算保障能力

  (五)深化“四本預算”統籌。統籌研究編制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四本預算”,推行合并編制預算,加強政策集成、資金統籌、資源集聚。依規逐步提高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

  (六)深化非財政撥款資金統籌。鼓勵部門統籌調配所屬單位非財政撥款資金。非財政撥款資金較多的單位在合理保障支出后,剩余資金應上繳國庫,統籌用于保障相關重點支出。部門(單位)安排支出時優先使用非財政撥款資金,非財政撥款資金能夠滿足需求的,原則上不申請財政撥款。

  (七)深化國有資產資金資源統籌。定期集中盤活存量資金,將資金盤活范圍擴展到實有資金賬戶。推動國有資產資源清查盤活常態化。鼓勵各地區創新資產資源盤活方法,充分挖掘盤活利用潛力。依托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調劑共享平臺。完善國有資本收益分類分檔上交制度,科學調整上交比例。

  三、健全支出標準,實行預算標準化管理

  (八)完善基本支出標準。加強基本支出標準分類分檔管理,根據國家工資福利政策、部門(單位)履職基本需求、運行成本、行業特點、財力狀況等因素測算確定。結合預算編制培訓解讀等工作,厘清基本支出公用經費定額和日常履職類項目支出的內涵界限,精準貫徹執行。

  (九)加快項目支出標準建設。分行業、分領域建立健全各類項目支出標準,合理確定支出標準和應用范圍,具體由財政部門牽頭組織、相關部門按程序制定。充分利用預算評審、決算、績效管理等數據,改進標準制定方法。

  (十)健全動態調整的預算支出標準體系。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物價水平變動、財力變化狀況、實際執行結果、成本績效管理結果、職能調整等情況,及時調整支出標準。將支出標準作為預算編制的基本依據,不得超標準編制預算,嚴禁不按程序、未經審核制定修訂支出標準,防止倒逼財政增支。依托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立支出標準數據庫,推進支出標準全省共享共用。

  四、夯實項目基礎,強化重點事項預算保障

  (十一)建立項目預算重點事項保障清單。圍繞黨委和政府重點工作,區分大事要事類和日常履職類項目,與年度預算同步編制年度項目預算重點事項保障清單,明確事項名稱、保障對象、內容、標準、方式、期限、支出責任等。重點事項保障清單實施動態管理。

  (十二)健全項目全周期管理機制。堅持“先謀事后排錢”,預算支出全部以項目形式納入預算項目庫,未納入預算項目庫的項目一律不得安排預算。依托項目庫將零基預算管理要求嵌入項目管理各環節,動態監控、實時跟蹤,構建順向可控、逆向可溯的管理機制。

  (十三)壓實項目庫管理責任。各部門(單位)根據職責分工負責本部門(單位)項目庫(即儲備庫)管理,做好項目謀劃、評審論證、入庫儲備、排序優選、動態調整以及督促實施、跟蹤檢查、績效評價、考評驗收、公示公開等工作。財政部門負責制定項目庫管理制度,明確項目入庫條件,審核部門推送的儲備項目,擇優納入財政項目庫(即備選庫),結合財政狀況和項目排序情況形成預算項目庫(即預算庫)。

  (十四)嚴把項目儲備評審申報關口。各部門(單位)要結合自身職責和發展規劃,提前謀劃下年度項目,常態化開展項目儲備,夯實部門(單位)項目庫。納入預算項目庫的項目應詳細具體,確保預算一經批復即可執行。加強和改進預算評審,未經評審通過的一律不得納入預算項目庫。

  (十五)推進全省項目庫聯網。以項目庫為基礎,將預算編制、執行、績效管理、資產管理、會計核算等財政核心業務鏈條貫穿起來,打通項目預算管理鏈條。推動省、市、縣三級同步項目庫管理,加強上下聯動,實現全省項目管理一體化。

  五、管好專項資金,著力提升財政資金使用質效

  (十六)推進專項資金整合。聚焦黨委和政府重點工作,推進跨部門跨行業專項資金統籌,由本級黨委、政府確定一個主管部門牽頭管理。牽頭部門應會同財政部門制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推進信息化建設運維等資金整合,做到統一規劃、統一審批、聯通共享、集約整合,避免重復低效建設。

  (十七)規范專項資金設立。嚴格遵循“部門申請、政策評估、財政審核、政府審批”的設立程序。不屬于部門職責或本級財政事權范圍,以及市場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不得設立專項資金。不得重復設立或增設與現有專項資金使用方向、用途相同或相近的專項資金。不得擅自在政策性文件、規劃及會議紀要等文件中提出設立專項資金等要求。

  (十八)創新專項資金支持方式。改變競爭性領域財政專項資金分配方式,減少無償補助,綜合運用貸款貼息、擔保費補貼、風險補償、政府投資基金、股權投資等間接手段,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杠桿作用。專項資金確需采取財政直接補助的,要事前明確財政補助機制,實行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六、突出績效引領,完善全面預算績效管理機制

  (十九)抓實預算事前績效評估。壓實部門(單位)事前績效評估責任,對新出臺重大財政政策,新設立、到期擬繼續執行和增加安排預算規模較大的項目開展事前績效評估。

  (二十)加快實施成本預算績效管理。建立健全“預算申請測成本、預算安排核成本、預算執行控成本、預算完成評成本”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推進行政運行、公共服務、政府投資等重點領域成本預算績效管理。

  (二十一)健全預算績效全過程管理機制。將績效管理深度融入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預算安排、政策完善、管理改進的重要依據。未按規定編制績效目標或績效目標設置不合理的,不予安排預算。項目預算堅持全生命周期績效評價,強化績效運行監控。依法主動向社會公開績效目標和評價結果。

  七、硬化預算約束,健全監督管理機制

  (二十二)實施和完善財政承受能力評估機制。制定財政承受能力評估辦法,明確評估主體、適用范圍和操作流程,評估未通過的不得安排預算。決策建設項目要統籌考慮固定資產一次性投資和建成后運營維護成本等長期剛性需求。嚴格民生政策提標擴圍評估論證,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與地方財力等實際情況相匹配的動態調整機制。

  (二十三)加強預算執行監控。建立健全預算執行常態化監控機制。部門(單位)依法執行預算,對預算執行結果負責。嚴禁出臺溯及以前年度的增支政策,新的增支政策原則上通過以后年度預算安排支出。強化預算指標管理,做到無指標不支出。規范預算調劑事項,建立預算調劑負面清單。執行中臨時增加一般性工作任務且不在預算調劑負面清單內的,優先通過調劑部門(單位)日常履職類項目資金解決,原則上不新增部門(單位)預算。

  (二十四)推進多種監督貫通協同。充分發揮黨內監督主導作用。加強財會監督和審計監督,促進與紀檢監察監督、巡視巡察監督等協同發力。完善人大預決算審查監督機制。加強監督成果運用,嚴肅財經紀律。加大預決算信息公開力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二十五)推進財政信息化數字化建設。依托全省一體化數據管理體系開展跨部門數據共享。加快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功能完備和優化提升,強化日常運用,規范系統業務辦理,實現預算管理業務全流程全覆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展有關應用研究,強化數據賦能,提升預算管理效能。

  全省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將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納入重要工作日程,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和系統觀念,精心組織、精準發力、上下貫通、協同聯動,積極穩妥推進改革。財政部門要發揮牽頭作用,健全配套制度標準,加強培訓指導,推動改革取得實效。各部門(單位)要做好本部門(單位)出臺文件和政策清理,優化支出結構,做實做細項目排序,全面落實改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