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一二三区_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_色婷婷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午夜视频

助力科技型企業生長壯大 ——遼寧省政協委員建言企業創新發展
2024年02月18日 來源:人民政協報

本報記者 王金晶? 《?人民政協報?》?(?2024年02月09日???第?06?版)

  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遼寧省實施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計劃,新增“雛鷹”“瞪羚”企業102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1家,十月稻田、微控飛輪實現遼寧省“獨角獸”企業零的突破,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3萬家。全省經營主體達515.9萬戶,同比增長9.4%。

  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同時指出,2024年,遼寧要強化創新引領,在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上攻堅突破。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壯大工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000家。

  如何保持遼寧省經濟發展持續向好的勢頭,繼續提升全省經營主體的數量和質量?怎樣才能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遼寧省政協委員在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建言獻策。

  健全體制機制

  為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保駕護航

  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將有助于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要進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強化源頭創新能力。實施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完善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益分配政策,增強成果轉化的根本動力。”侯巍委員提出,應加強科技成果登記管理,明確科技成果登記標準、條件、程序、責任、政策等內容,依托東北科技大市場平臺實施科技成果發布制度;建立技術合同和科技成果登記服務網絡,實現技術合同和科技成果應統盡統。

  黎春華委員建議,推進民營企業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暢通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科技成果交流渠道,搭建校企合作公共服務平臺,定期舉辦“線上線下”融合的科技成果交易展示會,盤活存量專利資產,推動原始技術轉化和應用。“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同時引進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

  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是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兩個輪子,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缺一不可。劉莉萍委員認為,應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自覺性、主動性,引導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建立產權清晰明確、治理規范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緊緊抓住技術創新這個“牛鼻子”,進一步加大科研獎勵力度,完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政策,引導民營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不斷增強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激發內生動力

  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遼寧省的中小型民營企業盡管數量龐大,卻存在市場競爭力弱、升級能力不足的問題。這就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創業熱情,進一步成就企業家創意創新創造,引導企業家把敢于冒險的企業家精神和公司治理的規范性統一起來,在各自行業位置上,多一點耐心,多一份堅守,把主要精力放在產品品質、企業品牌等核心競爭力上來,進而帶領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劉莉萍說。

  黎春華則建議,引導民營企業聚焦國家戰略任務布局、區域產業布局實現協同創新發展,在配套資金保障、攻關條件建設、企業融資、成果產業化等方面給予支持。他還提出,應推動大中小民營企業協同創新。“對于規模大、基礎好、影響力較強的企業,引導其發展成為‘龍頭’‘鏈主’。鼓勵通過股權投資、渠道共用、要素開放等方式,帶動中小微企業深度融入創新鏈產業鏈。”

  “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我省企業在發揮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和短板。”侯巍提出,要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作用,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織產學研合作,解決好“由誰來創新”“動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問題;發揮戰略型企業家引領作用,提高企業基礎研究能力。同時,還應賦予企業創新更大自主權,有效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和風險;鼓勵企業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提高企業創新國際化水平。

  加強人才供給

  為企業研發注入智力源泉

  科技人才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原動力。侯巍建議,進一步優化人才政策,促進各類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建立有利于開放、協同、高效創新的管理制度,推廣以項目負責人制為核心的科研團隊組織模式,按照能放盡放的要求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企業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黎春華也表示,應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為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他提出,建立綜合性的人才庫和畫像體系,精準識別各類別、各層次人才的能力、優勢和特點,形成人才資源對民營企業的高效供需匹配機制,實現人盡其才、為我所用;出臺針對企業招聘科技型人才的普惠性稅收激勵政策,以及針對個人在子女教育、住房、個稅補貼等方面的激勵政策;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依托科技創新項目,訂單式聯合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實施高校畢業生接續培養計劃,支持企業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全鏈條培養制度,鼓勵青年人才牽頭組建研發團隊;在具備條件的民營企業開展本領域專業技術職稱自主評審工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保留原有身份到企業專門從事產業技術創新。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