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推進“智造強省”建設
隨著5G、云計算、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數字信息技術的興起,數據資源日益成為新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數字化制造已經成為推動制造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力量。
以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進新經濟發展走向深入,發展壯大工業數字經濟體量和質量,是制造業資源配置效率優化、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迫切需求,也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省政協十二屆十四次常委會議上,常委、委員們結合遼寧實際,對我省如何打造智造強省提出諸多真知灼見。
加大扶持力度發揮政府引導作用
智造強省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引導,民建遼寧省委建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協同發展,合作共贏。要面向智能裝備制造、軟件、系統解決方案、網絡基礎設施、行業組織、金融服務和行業用戶,分批次建立“智能強省生態合作名錄”,建立健全金融機構和社會基金,加大中介助推力度。同時,積極向產業鏈上下延伸,成立省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發揮產業專班作用,加強溝通協調。
民進遼寧省委呼吁,發揮政府的制度優勢,構建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將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作為抓總的工程,積極爭取國家大科學裝置落戶遼寧,加快產業重大創新平臺和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力度,加大共性技術平臺等新型研究機構建設,優化跨領域協同創新機制,搭建全產業鏈條式創新共同體,以企業為“盟主”構建實質性產學研聯盟,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將遼寧創新的主戰場優先放在傳統制造產業和優勢產業,建立產業基礎項目庫,挖掘具有一定基礎和比較優勢的產業、企業、產品及技術,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重點突破,鼓勵研發、制造、檢測、應用等環節聯合攻關,攻克一批產業發展急需的標志性產品,形成重點技術和產品創新生態。
阜新市政協認為,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各級政府需要扮演好引導者、服務者和協調者角色。要進一步完善全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將我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規劃與發展綠色經濟、東北振興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出臺數字化轉型企業投資綠色經濟和促進鄉村振興激勵辦法。建議成立由省發改、工信、科技、財政及科研機構、企業協會等部門和機構為成員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工作協調委員會,為政策出臺提供決策依據,對政策效果開展評估,推動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準制定。
樹立標桿榜樣力量引領前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智造強省建設需要“領頭羊”。民建遼寧省委提出,推進智能制造試點標桿企業培養與示范。要對標國際、國內第一梯隊,創建一批示范引領作用強、效益顯著的智能工廠(車間),培育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推進重點工業企業勞動強度大、作業危險度高、環境整潔性高等場景分類分步推進實施機器人運行,提高智能化水平,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民進遼寧省委建議,打造重點行業國企標桿,引領行業數字化升級。要通過樹立數字化轉型國企標桿的方式加速整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在制造業方面,大力支持“綠色智能”方案,加速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不斷融入生產經營;在能源業方面,積極推動智慧化礦山建設,利用5G、大數據、物聯網等高新技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向上下游延伸;在建筑業方面,鼓勵搭建以建筑信息模型為核心的數字技術平臺,引領建筑業數字化升級;在服務業方面,鼓勵同行業企業學習打造“遼生活”5G智能數字直播基地、構建“遼生活”本地綜合服務平臺的做法,擴展數字業務規模。
葫蘆島市政協認為,堅持重點突破,打造試點示范標桿。要充分發揮央企下屬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在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優勢,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為其他中小企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要聚焦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標桿企業在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上產生根本性變革,運用數字技術解決企業生產經營難點痛點問題,培育一批綜合性強、帶動面廣的應用場景。
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強化發展智力支撐
打造智造強省需要大量的技術應用類專業人才做支撐,然而我省目前“供給端”缺乏研發、銷售、服務和管理人才,高層次領軍和基礎層次開發人才明顯不足。“應用端”缺乏既精通工業運營需求又清楚網絡信息技術與數據分析的復合型人才,“靶向式”專業人才缺口巨大。為此,民革遼寧省委提出,要抓住新的發展機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柔性引才政策,為我省數字化和制造業融合發展賦能。
民革遼寧省委呼吁,加大保障力度,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即,打破人才使用壁壘,促進“產學研”主體之間的柔性引才;強化服務保障,吸引“二次開發”的柔性人才;加大優惠政策,鼓勵“人才租賃”模式的柔性引才;制定保障措施,鼓勵企業“飛地引才”。同時,充分整合資源,實現跨區域人才共享機制。
為加強我省智能智造人才隊伍建設,沈陽市政協認為,要通過實施高端制造業領軍人物培育計劃、實施高端專業科技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基層技術工匠培訓計劃,加大人才供給。要重視對引進人才的跟蹤服務,建立統一的權威性就業信息系統,打破檔案、戶籍、社保等條件的制約讓各級各類人才能夠充分“流動起來”,從而改善人才環境,做好引穩留用。還要改革培養機制,促進產教融合;對接市場院校,用好本地人才;維護知識產權,激發創新創造。
省政協常委楊景云建議,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打造人才高地。她認為,要建設一批集科技人才招引、落戶、創業創新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為人才創業創新提供全周期、一站式服務。要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人才服務機制,暢通科技人才來遼工作通道。要構建更加完善的科技人才政策體系,確保政策落到實處。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推動健全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維權援助、行業自律等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友報)